
2025年了,曾经“卷”到天际的计算机专业,如今也开始“内卷内耗”,再加上AI大模型的搅局,大厂裁员一波接一波,不少程序员纷纷转行送外卖、做自媒体,甚至回老家养猪。
但有这么四个专业,却悄悄翻红,逆势上扬,成为就业市场的“新宠儿”——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微电子科学与工程、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。
这些专业正在成为继计算机之后,新一代“金饭碗”专业的代表,甚至被业内调侃为:“计算机卷的是代码,它们卷的是芯片,卷出一片天。”
芯片,是这个时代的“石油”。从手机、电脑到新能源汽车、卫星导航、人工智能,背后都离不开一颗颗小小的芯片。而芯片产业的灵魂,正是这四大专业的毕业生。
先说点扎心的现实:我国每年进口的芯片金额超过原油,2025年芯片进口支出高达约4500亿美元。美国、日本、荷兰等国家早已在上游工艺、设备、材料上占据主导地位,全球90%的高端光刻机来自荷兰ASML。而中国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,还在艰难追赶中,尤其在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,人才缺口超过50万人。
展开剩余75%这不是危言耸听。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,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仅为76万人,而产业快速发展需要130万人,人才缺口高达54万人,堪称“用人荒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这四大专业的毕业生自然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电子科学与技术,可以说是电子信息领域的“基础盘”,涵盖模拟电路、数字电路、信号处理、电子器件等核心课程,是芯片研发、通信技术、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领域的“万金油”专业。代表高校如清华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,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设立该专业,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资源。
信息与通信工程,则是5G、6G、卫星通信、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核心专业。别看名字普通,它可是“国家队”主力之一,华为、中兴通讯、中国电信等企业都在大量招收这类人才。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,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全国顶尖,国家“双一流”重点支持学科,毕业生就业率年年接近100%。
微电子科学与工程,才是最近几年“爆改”顶流的专业。不仅要学材料、物理、化学,还要懂电路与制造工艺,是真正的“文理双修”。中科大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微电子专业,早已跻身国家级重点学科。2024年,清华大学微电子系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突破35万元,个别被阿斯麦、台积电、华为高薪“预定”,年薪直接冲上50W+。
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,听起来有点绕,其实就是“造芯片的设计师”,负责芯片的架构、功能实现、系统集成等核心工作。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EDA工程师、芯片前端设计师、验证工程师的主要来源。在芯片设计的“鄙视链”中,它属于站在塔尖的那一批。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,都是该专业的“顶流”。
别以为这些专业读书、工作都是“苦哈哈”。恰恰相反,它们的薪资待遇,正在吊打大量传统热门专业。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芯片设计工程师的平均月薪达到1.6万元,超过一线城市中高级程序员;而高端芯片验证工程师、后端工程师,年薪普遍在30-50万元,若有海外留学背景或项目经验,直接起步60W+。
而且,这个行业几乎没有天花板。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、各地政府、高校实验室,正在疯狂“撒钱”建平台、办学院、搞创新。2025年广东、江苏、上海等地纷纷出台“芯片人才十条”、“芯片博士引进计划”,不仅提供百万年薪、安家费,还解决户口、子女入学、购房名额等“一条龙服务”。
2025年10月的今天,计算机专业依然热,但已不再“一家独大”。芯片相关专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,从幕后走向台前,从“冷门”变成“香饽饽”。别再以为只有写代码才是技术人最好的归宿,未来中国能不能摆脱“卡脖子”,就靠这帮“搞芯片”的硬核少年了。
发布于:湖北省倍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